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15篇
讀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1
生活在當代的我們,總會對過去的歷史心生好奇。比如當我第一次從某本扁上發(fā)現附錄上的“歷史大事表”時,便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看了下去。看看我們中國是如何走到現在的。噢,我明白了,最早是三皇五帝,然后到夏商周、春秋秦漢……元、明、清。也明白了每個王朝的建立者與歷史上許多激烈的戰(zhàn)斗與對外國侵略者的反抗。每個朝代的盛衰同時一目了然。
了解歷史的皮毛還不夠,興趣又促使我去了解每個朝代。之后我又去買了《上下五千年》、《資治通鑒》等書籍,但還覺得不夠細致,于是,我的書柜里又多了一位給我講解歷史的老師《明朝那么事》。
這一套書詳細講了明朝的創(chuàng)立到終結這段歷史。尤其詳細講了每一場激烈的戰(zhàn)役,讓人總有身臨其境之感。且語言風趣幽默,并非單純枯燥地說書。并且將人物內心想法與人性斗爭的復雜刻畫的更是精彩。再配上一場場酣暢淋漓的斗爭,高潮迭起,令人欲罷不能!
于是,我就這么帶著勁地讀了下去。讀著讀著,我不禁開始感慨。我感慨人性的狡詐,陳友諒殺徐壽輝之前,說了句“你在亂世是怎么活下去的?”這就暗喻了在亂世上,只會出奸雄。他們無情無義,在關鍵時刻誰都敢殺。我又感慨人性之殘忍: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后,對抵抗他的人痛下毒手,許多人被殺后還滅族?一個也不放過。我還感慨現實的無奈:朱元璋雖是一位起義領導者,但最終還是成了一名封建帝王。這是因為他領導人民打下一座城后,人民需要土地與糧食,而隊伍又需要經費,沒辦法,他只能把地“租”給農民們,自己來收租金。于是,他便成了一名實實在在的地主。再加上那時沒有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不可能去搞“土改”,更促進了這種現象。
唉,這就是被歷史車輪匆匆碾過的大明朝。環(huán)顧中國整個古代史,有兩個致命錯誤:一是把“公天下”就能成“家天下”,雖說有明君開國,但終究是毀于昏君手中。二是私有制的出現,破壞了原始的共產制度,繼而演變成了奴隸制、封建制與資本主義制度,成了個越變越大的瘤。同時還有一個規(guī)律,沒有長盛不衰的王朝。再強盛的帝國終究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這就是時間的力量;仡櫄v史,就是吸取前車之鑒,展望更好的未來。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2
《明朝那些事兒》作者以朱重八從一個草根農民一步一步走上了統(tǒng)治者道路,從一個放牛的農民,再作到一個和尚,最后經過多次起義登上了皇位的寶座。說起草根皇帝,除了朱元璋朱重八,便是漢高祖劉邦,劉邦從一個泗水亭長,開創(chuàng)了漢帝國。而漢的昌盛是人們有所共睹的,無論是從經濟上的恢復,還是軍事上的強大,都在中國歷史上,甚至是世界歷史上都是有所震撼的。文景之治的,恢復經濟,漢武大帝,文才武略。再看那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看到年輕戰(zhàn)神霍去病直騁沙漠,追匈奴于千里之外,在西北封狼居胥,嚇破胡賊膽。而再看看明朝,朱重八開創(chuàng)的大明王朝,這時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經過明中葉,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也開始發(fā)展。到了明朝中后期資本主義不斷發(fā)展,西方文明慢慢侵蝕東方文化,而東方的悲慘世界也開始奠定基礎。雖然西方侵略中國的跡象還沒顯現,但再過三四百年后,各種喪權辱國的條約,便一一簽訂。
明朝中國科技的總結時代,包括各種農藥醫(yī)書,總結前人的論述。鄭和下西洋的恢宏宏大,從東南沿海一直到非洲的好望角,是世界幾千年歷史上的最浩大的航海遠洋。但是朱重八,登上皇位第一件事便是逼殺有功之臣,是這個虛晃的王朝撐了不過幾百年而已。
《明朝那些事兒》很詼諧幽默的以故事形式呈現給大家歷史的史實。使人們記憶的更加深刻了解的更加透徹,中間又插有史料,有憑有證,不歪曲歷史。他可以說是史書中的另一種典范吧,一小故事敘事的形式慢慢呈現給大家,讓大家有興趣去讀史,去,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華民族深邃的文化。
因此我覺得20xx年最成功的兩件東西便是王者榮耀的老少咸宜,再加上《明朝那些事兒》的銷量暢銷。但對于王者榮耀和《明朝那些事兒》我更為《明朝那些事兒》點贊,作者創(chuàng)新思路,用更有效的方法使全民讀史,最終走向中華文明的復興之路。
中華文明的復興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都必須全面發(fā)展文化產業(yè),其稱國人自己的文化軟實力,拒絕國外的文化侵略,捍衛(wèi)中國的文明和文化,進而提高中國的綜合國力,來迎接美好的小康社會!睹鞒切┦聝骸肪幾某晒,作者思路的創(chuàng)新,便是中華文明復興的好的一面的體現,他不僅迎來了銷量,而且?guī)ьI全民去更深層次的挖掘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底蘊。
近現代最成功的史書便是《明朝那些事兒》,朱重八的事跡也便會家喻戶曉。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3
《明朝那些事兒》的第一部從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寫起,寫到了崇禎皇帝的覆滅,生動形象寫出了大明276年歷史,那個風起云涌的年代已經成了百年往事。然而,在這漫長的歲月長河中,那個時代的兵戈鐵馬鏗鏘在耳,劉基應天決斷的吼聲在耳,王陽明龍場悟道的笑聲在耳,曹文昭等人的無力回天……今朝,我們沉浸于紙亂金迷之中,歲月如斯,在歷史的沉淀里,該如何篤定最初的信念?在曾經的青山腳下,夕陽紅似火的情景卻大相徑庭了。
日月山河永存,大明江山永存,縱觀大明朝276年十六帝的長河,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和親不納貢,遠下西洋傳揚我華夏神威,從明太祖朱元璋到明思宗朱由檢,或許有的皇帝被人討厭,幾十年不上朝的嘉靖和萬歷,酷愛木工的天啟帝,但無論國家處于多么水深火熱之中,他們沒有一個軟骨頭。
朱元璋建國之初,手下的幾員大將徐達,常遇春,藍玉等人都是不出世的奇才,還有劉伯溫這樣的天才,到之后的張居正,戚繼光,鄭和,徐階,李成梁等等,那明末苦苦守衛(wèi)大明江山的曹文詔,盧象升,洪承疇,左良玉,陳奇瑜,左寬這些將領,大明無論何時都會奮起播發(fā),即使后期衰敗,但幾萬人擊敗十幾萬的日軍也是不爭的事實,這個朝代富有過,凋零過。它可能不完美,但不可替代。
朱棣是大明朝第二能打的皇帝,燕王掃北,赫赫武功,打得韃靼畏手畏腳,他的能力也著實逆天,朱棣似乎是史上首位藩王造反成功的皇帝,從最初北平被迫起事,不過幾千人的兵馬,短短幾年竟然殺到了南京,奪了朱允炆的帝位,藩王對抗中央,實在是難如登天!其他諸如下西洋等等功績也非常不錯的,絕對是雄才大略的帝王。
沒有于謙的保衛(wèi)北京之戰(zhàn),可能就不會有后面的歷史了,于謙救大明于水火之中,正是"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國土無雙,寸土不讓。
要說大明第一人,文才武略樣樣精通之人要屬王陽明莫屬,他的心學影響了后世幾百年,培養(yǎng)出了一大批能臣,一代儒生,卻立下偉大的戰(zhàn)功,依靠知行和一,成為了可以和朱熹并肩的思想大家。
我時常在想也許就是所謂的氣節(jié)才能使中國在四大文明繼續(xù)存在吧,對手換了一批又一批,但中國依舊存在,依舊傲世這一切。什么叫信念,就是這件事辦成——死,辦不成——死,但義不容辭。純粹和執(zhí)著,也是有區(qū)別的。所謂執(zhí)著,就是不見棺材不掉淚,而純粹,是見了棺材,也不掉淚。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4
今天女兒又給我派了一項任務,寫讀后感,我問女兒是一本書,還是一篇文章的讀后感?女兒說是一本書的讀后感,老爸我讀書甚多,可動筆極少,而且讀書都是囫圇吞棗型,從未細品,如同八戒吃人參果,一般都是食其果而不知其味,此時又讓我寫東西,真是難煞我也,想想單位辦公桌上領導給咱放了一本公文寫作全能一本通,讓咱好好學習寫作,剎那間頭又大了一圈,夫人也在一旁取笑于我:出來混,遲早要還的吧!
既然談到寫東西,就讓我想起了一本書,準確說是一套書,就是《明朝那些事兒》,一共七本,暫且不講這七本書的具體內容,先講講作者是怎么樣寫歷史的,又怎樣把歷史寫得很有趣,絲絲入扣,通俗易懂,且又是正史,不胡謅謅。
眾所周知,自司馬遷的《史記》以來,有所謂的"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它們皆為正史,這些正史一般代表的都是官方意志,寫法都有一定的體例,歷史學家承擔著褒貶春秋,以史為鑒的責任,但是他們使用的語言,他們的敘述方式,使他們與老百姓漸行漸遠,歷史本是如此生動活潑,豐富多彩,可是到了史學家手里,就變得枯燥無味,不知受制于能力、才力還是觀念?無論原因如何,大家對歷史類的書籍,普遍看法是,除真正的學術需要,去啃一下那些晦澀難懂的大磚頭,一般真還沒有多少人愿意一頭扎在歷史的磚頭上,腦暈目眩,頭破血流,原因有一,就是寫史之人把好好的史寫得不夠生動,寫的真的跟屎一樣,泱泱中華,歷史博大精深,置身書架,可八橫八縱之多,可閱覽之人,寥寥無幾,甚至唯恐避之不及,卻也哀哉!
1月16日,我在南山書城的堆頭上,看到了《明朝那些事兒》,當時看到一本歷史類的書籍放到了堆頭上面,感覺也有些奇怪,堆頭一般放的是比較暢銷類的書籍,歷史類的很難走到暢銷的行列里面,我克服了內心的恐懼,拿起一本翻了一下,便愛不釋手,欲罷不能,原因又有一,這本書我看得懂,而且是一看就懂,這很難得,按照作者當年明月說,他自己的寫法是"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和對人物的心理分析,以及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的一些評價",并且說其作品不是小說,不是史書,姑且叫做明札記,這是一種別開生面的創(chuàng)造。尤其是第一章節(jié),寫朱元璋的童年,從一份檔案開始寫: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5
這時,從邊上走來幾位高年級學生,看見我們吃力的撿著紙片,而且紙片還這么難撿,馬上加入我們撿紙片的行列,有了這些大哥哥大姐姐的幫助,很快就把這些紙片抓住了,放到垃圾簍里?但愿春天能夠早早的來,那樣北花園的景色就會變得更多姿多彩了。就在這時燈又亮了起來,一股清涼風撲面而來,老爸重新坐在我面前,對我說:“遇到困難首先想到的應該是用盡全力去解決他,而不是哭。
第一冊講述的皇帝是一個很奇怪的皇帝:朱元璋,有的人只聽說過流氓皇帝,卑鄙的皇帝......卻從沒聽說過和尚皇帝。朱元璋,從農民到乞丐,從乞丐到和尚,從和尚到皇帝。他有傳奇的一生,他從應天開始打起,碰到了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這些敵人。結識了徐達、常遇春、藍玉這些朋友,打下了屬于他自己的天地,卻因肅貪、制腐也冤枉了許多人。也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駕崩,年七十一。后他的長孫朱允炆也即位,但此時他的叔叔燕王朱棣也開始準備奪門之變。朱棣發(fā)動奪門之變,強行奪取侄子朱允炆的王位。開啟他的永樂年。
看完第一冊我最佩服的有兩人:朱元璋和作者。首先講朱元璋,朱元璋別名朱重八、朱國瑞。無文憑,后自學?删驮谶@種妖孽橫行的年代,他一個被人欺壓的小農民卻靠著自己變成了九五至尊。在亂世中學會了冷靜、果斷和堅持。冷靜,讓他能迅速判斷局勢。果斷,讓他能夠從局勢中正確地抉擇。堅持,讓他能在逆境中反擊。這三樣寶物構成了他打不破的心理防線。每一次行動只要有這三樣寶物在身,總能化險為夷,到達勝利彼岸。這就是朱元璋,一個有著超強領導才能的放牛娃。再是作者,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他有條不紊地用白話文把1344年到1644年間的明朝歷史,以明代史料為根基寫出了這個300年16位皇帝的強大明朝,寫作水平可見一斑。
轉回我們的時代想一想我們是不是也要像朱元璋一樣要堅持,好好讀書,為國家、社會乃至世界做出我們最大的貢獻。朱元璋無疑是個成功者,但他卻不是個常勝將軍。在他的成功的路上經歷了那么多的失敗。因此,要獲得最后的成功,不是經歷失敗,而是經歷失敗后,繼續(xù)奮斗的勇氣。這是普通人和成功人士的本質區(qū)別。我們以后可能沒有朱元璋那么成功,但我們必須要有和朱元璋一樣甚至更強的堅持
合上書我仿佛看見朱元璋提著韁繩,馳騁沙場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6
我一口氣讀完《明朝那些事兒六》,有感而發(fā),不吐不快。
明六主要是寫了張居正死后,萬歷十年(1582)至天啟六年(1626)朝廷中發(fā)生的政治、權利爭斗,邊界的入侵,百姓的生活。主要描寫了東林黨的崛起和覆滅,魏忠賢的陰謀及勢力的擴張,努爾哈赤的強大和對明朝的入侵,最后以袁崇煥領導的艱苦卓絕的寧遠大捷和努爾哈赤的死亡作為結局。
明六已經是才子當年明月的第六部作品了,風格不改,幽默、耍寶、充滿智慧,雖然已經沒有初次拜讀明一的驚艷,沒有其后五部的嘆為觀止,但是出于對明朝系列發(fā)自肺腑的喜愛,還是對明六充滿贊賞,對作者充滿欽佩。
讀完明六,相比前五部,感覺能讓人記住的可圈可點、才華橫溢、名垂千古的名臣、名將明顯少了,不是作者的寫作枯竭,而是真的沒有了,明末那些像楊一清、李東陽、徐階、張居正等那些很牛很牛的人死光了,接班人要么是天資平庸要么歷練尚淺,況且朝廷面臨前所未有的黑暗:作為老板的能力太差,奸佞魏忠賢等的素質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空前絕后的低。沒有很牛很牛的能力,想在這樣一個亂七八糟、妖風肆虐、黑暗無比的時代明哲保身、肩負重任,幾乎,是不可能的。
天啟年間,太亂。書中的幾句對現實的細節(jié)描寫真的讓我毛骨悚然:某財主故意殺人,七品縣官判其死罪,財主找關系,此人是魏忠賢之流,索要一萬兩,財主予之,附加條件因知縣判刑,殺知縣允沒有天理了。慶幸自己沒活在那個時候。雖然沒有可圈可點的人物,還是被一個天資平凡的人感動了。楊漣,他是一個純粹的人,一個偉大的人,一個值得名垂千古、載入史冊的人,當我看到黑暗中死囚楊漣的絕密遺書和絕筆還有素不相識、文化水平不高、道德水平未必好的監(jiān)獄看守不顧生死、不顧地獄的折磨留存,尋找機會昭示天下的時候,我真的流淚了,我知道不管多殘酷,高尚的操守終能喚醒良知!
讀完這本書,我感悟良多,如果是我,出于黑暗的天啟年間,若身居高位,我是選擇尚有操守和良知的東林,還是明哲保身的沉默?面對天啟年間權監(jiān)魏忠賢不顧家國天下,任人投靠即給官給權的拉攏與誘惑,我想,能直面魏忠賢的東林黨人,即便有很多缺點,也可稱作不朽,因為,他們尚存良知,尚悲天下!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7
《明朝那些事兒》是一套令我印象深刻的書,作者當年明月對明王朝這段輝煌卻又有些遺憾的歷史作了介紹與描寫,他幽默的筆觸讓人欲罷不能,不僅讀來輕松,還發(fā)人深省,是一本好書。
從朱元璋建國以來,明朝對華夏大地作出了很大的貢獻:鄭和七次下西洋、編著《永樂大典》、抗倭援朝戰(zhàn)爭……明朝的崛起,令人贊嘆不已;閹黨亂政、農民起義、崇禎自縊……明朝的衰弱,令人扼腕嘆息。
讀完這整整七本書,我覺得明朝有許多歷史人物令我印象深刻。其中抗倭名將戚繼光是我萬分景仰的,在嘉靖年間,浙江一帶倭寇(日本人)橫行,戚繼光被調任浙江,抗擊倭寇。雖然明軍屢戰(zhàn)屢捷,但在實戰(zhàn)上,戚繼光發(fā)現軍隊缺乏訓練,便向朝廷提出練兵的請求,最后得到批準。有一天,戚繼光無意中見到了義烏礦工與永康礦工打架的局面,幾萬人群毆,勇猛異常,他驚呼道:“如有此一旅,可抵三軍!”便立即在義烏招募了4000人組成一支軍隊,這便是后來赫赫有名的“戚家軍”。戚繼光對這支軍隊加強訓練,并帶領這樣一支勁旅所向披靡,成功擊敗倭寇,安定了浙江的局面。
這樣一位名將,令人欽佩,明朝皇帝中也有一位出色的人物,那就是永樂皇帝朱棣。朱棣的一生傳奇多彩,他即位后五次北征蒙古,并遷都北京,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定都北京,天子御邊的漢人皇帝。更令他聞名世界的是鄭和下西洋,前后共七次之多,讓中國與更多的國家建立了友誼。明成祖朱棣還率學士們編著了3億多字的巨著《永樂大典》,這對歷史的影響意義非凡。由此可見,朱棣堪稱是位功績累累的君主。
皇帝中另一位出彩的人物是明孝宗朱祐樘,他重用賢良、鏟除奸佞,提倡直言進諫。所以,他統(tǒng)治的時期是明朝歷史上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yè)的時期,被稱為“弘治中興”。
我?guī)е闷嫘娜ニ阉髁俗髡弋斈昝髟碌馁Y料,并十分驚訝地發(fā)現,他5歲時買了一本《上下五千年》,到他上中學前,居然把這本書讀了整整十二遍!他后來繼續(xù)研讀《二十四史》、《資治通鑒》,并從此愛上了明史的人物,等他成年后他某一天突發(fā)奇想,想把腦海中關于明朝的那些故事用輕松幽默的現代語言寫出來,讓人們能夠輕松地讀懂明朝。他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于是,我們看到了這整整160多萬字的長篇巨著。
正是這樣一本書,讓我第一次接觸到歷史的深刻,走進了歷史,探知了歷史,和當年明月一樣,愛上了歷史。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8
最近,我閱讀了《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作者風趣幽默的話語令我十分喜愛這部書。作者對人物的刻畫入木三分,對斗爭的描述淋漓盡致,對情節(jié)的把握爐火純青,真的很令我欽佩。在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朱元璋了,一個出身于農民世家的人,竟然能成功當上皇帝。
朱元璋小時候深受元朝的腐敗統(tǒng)治之苦,家中十分貧苦,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無所有的貧農,是通過造反才擁有了天下。放牛、做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簡單的簡歷。沒受過教育,卻能直接帶領千軍萬馬爭奪王位,是個軍事天才,也是個人事管理天才。對于這種情況,我有自己的看法:平靜的湖面,練不出不畏風浪的水手;安逸的環(huán)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寧靜的世界,找不出真正的英雄,朱元璋就是在如此惡劣的情況下,成為一個偉大的霸主。正是青少年時期的艱苦經歷磨煉了朱元璋,使他變得老成而有心計。
朱元璋最令我佩服的是他的各種本領:果斷、讓朱元璋能在危險的情況下做出最正確的判斷;堅持、能讓他在僵持時打破僵局;冷靜、能讓他有準確的策略。這三樣寶物、合起來,能讓你在戰(zhàn)場上完美地指揮出應敵的方法,假如任何事中,都具備果斷、冷靜和堅持會讓你在困境中發(fā)現機會。在這三個本領前,相信無論怎樣的困難都回迎刃而解,最后將登上成功的彼岸。
朱元璋還教會了我自信,他曾經說過“我相信我是對的”。在通往勝利之門的路上,你會撿到很多鑰匙,這些鑰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閃閃,但只有一把才能打開那扇勝利之門。當你引領大軍作戰(zhàn),當百萬生靈的一切掌握在你的手中,當你只有一次嘗試的.機會,沒有多少人能不緊張,而在戰(zhàn)爭中,只有一個時機是最適合的,如果失敗了,你將失去一切。但朱元璋卻在關鍵時刻毫不緊張,他相信了自己的決定,是自信,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皇位。
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說話,我讀了《明朝那些事兒》后,朱元璋成為了我生活中的老師,他教會了我果斷、冷靜、堅持、自信等等必會的本領,他仿佛和我說:亂世之中本身是沒有天才,但只要有了各種本領,你就是一定會成功,本領能助你登上成功的高峰。作文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9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是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萬國來朝》,主要敘述永樂大帝-朱棣使明朝走上了巔峰,后來他病逝,明朝開始進入動蕩時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為,明朝差點被滅,幸虧著名忠臣于謙在“土木堡之變”中力挽狂瀾,挽救了明帝國。
這本書,我覺得并沒有所謂的主次人物之分,但有幾個人物使我印象特別深刻,正如我這次的主題一樣,歷史中的人物有的被后人所唾棄,有的卻值得我們銘記。第一個值得我們銘記的就是代表明朝七下西洋的鄭和。其實他的一生是十分坎坷的,但他并沒有自甘墮落,而是更加的努力,成為了一名成功的外交家。得到朱棣的賞識,統(tǒng)帥當時的艦隊,出使西洋。很多人懷疑他們當時是出去找茬打仗的,但艦隊所到之處沒有累累白骨和硝煙,只有和平和友善。正如文中所說:強而不欺,威而不霸,這才是一個偉大國家和民族的氣度與底蘊所在,我覺得我們在生活中亦應如此,無論你是哪方面強于他人,都不應該驕傲自大,欺凌他人,而是用自己的才能和氣度贏得他人的尊重,這樣的人,更讓歷史銘記!
被后人唾棄的是大宦官王振。這個王振仗著自己服侍皇帝,勾結內外官僚,擅作威福,逐殺正直官員。為了個人私利,他惹怒了當時雄踞北方的瓦剌族,而且還慫恿明英宗御駕親征,導致英宗被俘,朝廷一時群龍無首,如一盤散沙,二十萬大軍也全軍覆沒,王振成為歷史罪人,他真是一個讓人唾棄的小人。幸好,在瓦剌族兵臨城下的最危急關頭,忠臣于謙挺身而出,義正詞嚴地呵斥了建議南遷的大臣,沉著冷靜地指揮戰(zhàn)斗,在主力被殲,上皇被俘,兵力不足,士氣全無的劣勢下,他硬是讓北京城變得固若金湯,使瓦剌族被迫退兵!
于謙讓明軍轉敗為勝,讓奄奄一息的明朝轉死為生,力挽狂瀾,挽救了明帝國!從這位英雄身上我懂得了: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我們難免會感到畏懼,但是懂得畏懼的可怕,還能超越它,征服它的人,就是英雄。關鍵只在于那畏懼的一刻,你是選擇戰(zhàn),還是退。于謙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戰(zhàn)勝畏懼,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這首《石灰吟》一樣, “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坦坦蕩蕩,堪與日月同輝!
這本書不僅讓我們了解歷史,而且能得到啟示。希望同學們能去閱讀它,相信你也一定會有所收獲的。讀書可以經歷一千種人生,不讀書的人只能活一次,多讀書吧,讓我們的人生更豐富多彩!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10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我們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各代王朝不斷的更迭,歷史的車輪推動著我們不斷地前進。時至今日,那些瑰麗的古代文化,我們雖然無法親眼見證其生機與活力,但古人留下來的東西,都在講述著他們獨特的生活和神秘的往事。
疫情放假在家,我們除了上網課,也有充分的時間來充實自己,所以讀一本好書是必不可少的,在假期,我同家長一起閱讀了《明朝那些事兒》。這是一套書,講述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如何建立明朝,以及創(chuàng)立后明朝各領域的發(fā)展改革。全書以幽默詼諧的語氣講述了大明王朝的興衰成敗,其中蘊涵了許多古人的智慧和歷史的經驗,一旦開始閱讀,便讓人愛不釋手。
整套書內容量很大,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個人,那就是明代名將——于謙。這個于謙并不是說相聲的于謙,而是明代的一位儒將。正統(tǒng)年間,能顧大軍來犯,于土木堡擊潰明朝最精銳的兵力,并活捉皇帝朱祁鎮(zhèn)。當時,皇城將成為外敵的下一個進犯目標,大明王朝岌岌可危。王朝內部的大臣們亂作一團,而只有于謙一人保持清醒。從戰(zhàn)前的各項準備,到戰(zhàn)爭在即的吶喊與豪邁,于謙自始至終都游刃有余冷靜沉著。兵臨城下,一道道軍令讓所有的人都大吃一驚但又熱血沸騰。他將北京城每個門分派給每一位大將把守,最后將德勝門——北京城的最北,也是最有可能被進攻的地方,留給了自己。從上到下這一套措施,最讓人熱血沸騰的,是他的沉穩(wěn)威嚴,以及他給將士們帶來的勇氣與信心。而讓人吃驚的是,這個發(fā)號施令的人是一個文臣,是一個向來溫文爾雅,安安分分的文人。就在這樣“不勝,就死”的力量的催動下,明朝以少勝多打敗了外敵,守住了大明王朝的未來。
這一段歷史,我反復看了很多遍,里面透露出來的信息讓我對歷史越來越感興趣,歷史上的每個人都曾那么鮮活。在這世界上,有的人為自己的理想奔波,有的人為平民百姓而繁忙,有的人卻貪圖享樂,自私自利。人生于世界,所作所為都在歷史長河中留下蛛絲馬跡,古人的智慧和豐功偉績一直流傳到現在,這是歷史留下的寶貴財物。他們的一舉一動,一個想法一個謀略,都隱藏著無窮的智慧,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里給中國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有太多讓人著迷歷史秘密等待我們去發(fā)現。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11
這個暑假,沒有出遠門,因為我覺得最具有意義的事應該是看書。我很喜歡歷史,對歷史知識很有興趣,所以常常看歷史書,而讓我記憶最深的便是《明朝那些事兒》。
這本書雖然寫得不像《新月集》那樣優(yōu)美,也不如《綠山墻的安妮》那樣有童趣,但作者能夠立足古籍、博引旁證,并以一個當代人的視野和思維,作了輕松與調侃的剖析,給人以清新的啟迪和快樂,給我于一種跨越時空隧道的飄然,讓我仿佛回到了1368年-1644年的那段紛飛的時光,看到了643年前的又一個平民皇帝,是怎樣開啟了大明江山的精彩“元章”。
在《明朝那些事兒》里,我最愛看第一章。本章描寫的是三位皇帝:從和尚到皇帝的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大兒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以及朱元璋的四兒子燕王朱棣。本章先是講朱元璋怎樣擊敗他的對手,當上皇帝。朱元璋出生于農民家里,父母去世后,當了一個敲鐘的和尚,后來天下大亂,他聽了好友湯和的建議,當了義軍將領郭子興的隨從,慢慢升了官,卻被郭子興趕走,他只好四處招兵買馬,對抗元軍,打下了大都市應天(南京),作為根據地,并與旁邊的一些義軍明爭暗斗。最后在一次決定性的戰(zhàn)役中,敵人兵臨城下,要殺朱元璋,他憑自己的耐力保住了應天,并一路反擊,在鄱陽湖徹底擊敗了西邊的陳友諒,并迅速解決南邊的張士誠,掃平了中原,擊敗了強將王保保,并把元軍驅逐出境,還把朝鮮拿了下來。但這個朱元璋是個暴躁的人,動不動就殺人,一開始馬皇后在世,赦免了很多無辜的人,后來的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恒案和藍玉案,殺死了幾十萬文武百官,殺得朝廷上下雞犬不寧,再無能臣了。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繼位,或許是DNA的搗鼓,小炆單單秉承了其爺爺的殺戮基因,為了保權,對叔輩趕盡殺絕,只剩下裝瘋賣傻的朱棣了,而朱棣才是集朱家帝王之優(yōu)勝基因的大家,也是將明朝推到了歷史的巔峰最偉大的皇帝,當您翻過有關朱棣之后的歷史,剩下明朝還真的滿目酸楚,留下絲絲遺憾,也就那么回事,不看也罷……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12
最近突發(fā)奇想,想要讀讀野史,經同伴們推薦,找到了一本描寫明史的書《明朝的那些事兒》,竟讀出些韻味兒來,同是明史,讀過許多,卻唯有這次最有感受,記憶最深。
由于時間關系,我只讀了一冊,講述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奪權直到明成祖朱棣即位這一段,當然,它也是明朝幾百年歷史中最輝煌,最值得一看的一部分了,朱元璋出生在一個世代貧民的家庭,一出生,剛剛四歲便去給地主家放牛,日夜風餐露宿。于是,當他十七歲時,起義軍來攻破了他們的村子后,朱元璋就加入了起義軍。在軍中,他總是一馬當先,勇猛無比,并且自學過一些字,思考長遠,因此很快便建立起了威信,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實力,攻打元朝。一開始,軍隊威力有限,一次次被其他起義軍和元政府打得落花流水,可朱元璋并不放棄,他不斷地堅持著,努力著,積累著寶貴的經驗,終于,在1368年,經過了十六年的艱苦奮斗后,他推翻了元政府,成立了明朝。 讀完文章后,我不禁疑問:“為何當初比朱元璋強大的人不少,卻唯有他有當皇帝的資本和機遇?”,我懷著問題再讀,終于找到了答案。原來,比朱元璋勇猛智慧的人不少,可只有朱元璋的手下將領多達100個,其他君主的將領也不過10個罷了。在朱元璋手下云集的,可不是等閑之輩,其中,有才高八斗的劉基,周德興,湯和,李善長;更有勇猛又不乏智慧的馮勝,藍玉,徐達。所以說,朱元璋是從“用人”取勝的。這和漢高祖劉邦十分地相似。他是一個勇謀都不精通的人,但卻有著別樣的眼光。猛將韓信,在別的將領看來就是一名有勇無謀的小兵,但在劉邦手里,就是舉世出名的大將;謀士張良,在別人眼里只是一名白衣術士,在劉邦看來,卻是決斷千里的智者。正是他們的遠見和善任之才,才能稱雄天下。 何為善任?有任,就有發(fā)現美得眼睛。朱元璋的兒子朱文正,是個夸夸其談,驕傲自大的人,別人都看不起他,唯有朱元璋將守要塞洪都的任務交給了他。果然,他一反常態(tài),變得十分冷靜,指揮將領以兩萬兵力抵擋住了六十萬大軍,堅持了半年,直至朱元璋趕來?梢姡煸安活欀煳恼娜秉c,發(fā)現了他外表下隱藏的堅強。“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發(fā)現美得眼睛!
在生活中,我們也應當取長補短,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戰(zhàn)爭中,生活中,唯有發(fā)現優(yōu)點,發(fā)現美妙,才能獲得最后的成功。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13
今年暑假,我讀了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作者豐富的歷史知識,俏皮的語言風格、獨特的觀察視角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以湯顯祖為主角的“稀泥謝幕”最讓我感慨萬千。
湯顯祖,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曾任南京禮部主事,官居六品。作有傳奇《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合稱《玉茗堂四夢》。在戲曲史上,和關漢卿、王實甫齊名,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二十歲時,湯顯祖就考中了舉人?上\氣不好,遇見了張居正。之所以說他運氣不好,并非張居正討厭他,恰恰相反,張首輔很欣賞他,還讓自己的兒子跟他交朋友。這本是一件好事,可是湯顯祖清高,瞧不起張居正,擺了譜,表示拒絕交友。跟張首輔擺譜,張首輔自然也要擺他一譜。結果可想而知,湯顯祖會試時落榜了。
三年后,湯顯祖再次上京趕考,張首輔依然讓自己的兒子跟他交朋友,他再次拒絕。張首輔又擺了他一譜,湯顯祖再次“光榮落榜”。又過了三年,湯顯祖又一次去趕考,這一次張居正并沒有阻攔他(因為張居正此時已經死了),終于成功上榜?捎捎诔炔繝幎罚瑴@祖沒有得到重用,被派到南京當了個禮部主事。
仕途上的曲折和失落,并沒有磨滅湯顯祖的理想和志向。在南京任禮部主事的日子里,他盡情地將自己的抱負寄托在自己的文字上。最終寫成了經典戲曲《牡丹亭還魂記》,后人又稱《牡丹亭》?v觀他的一生,雖為官不濟,卻為文不朽。
湯顯祖一生坎坷,卻不肯低頭,最終成就了自己的人生;叵氲阶约,記得有一次,媽媽讓我去游泳班學游泳。我的游泳水平不錯,但是苦于教練每次叫大家演示自己的游泳技術時,都沒叫到我。偶爾叫到我時,該死的下課鈴就響起來了。因此,我內心很失落。一天,我回家向母親傾訴我的煩惱!皨寢,我的游泳水平還不錯,可沒有機會展示,這游泳不學算了!薄摆w然啊,你要記住,是金子總會發(fā)光的。一個真正優(yōu)秀的人,無論在哪都能干出成績!甭犃四赣H這句話,我恍然大悟,更加刻苦練習游泳。終于,在一次游泳課上,我自告奮勇,把自己的游泳技術展現給大家看。結果,獲得了同學們的一致好評,連教練都夸我有天分呢。
是金子總會發(fā)光的。不管時間有多久,不管困難有多大,只要自己不斷去努力、去奮斗、去拼搏,就沒有辦不到的事情,到達不了的彼岸,實現不了的夢想。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14
作為一本想要了解明朝的入門書,這是一套很好的故事集。重要的人物,都在書里。但是,每每讀過,總是感覺意猶未盡——對很多人和事的描寫,過于簡略。
我想看歷史,就是看人、看事、看理。這與馬未都的歷史不可能還原,以及作者強調歷史規(guī)律,有些相似——歷史的真相,是很難追溯的,但歷史的道理,是永恒存在的。天下事無新鮮事,發(fā)生過的還會再發(fā)生。
這套書寫人,是很有意思的。像朱元璋,每每要殺人的時候,作者總會寫道:“要么不做,要么做絕”。就這八個字,其實朱元璋的很大一部分性格,已經展現眼前。其實這種極端的性格,我是很理解的,年歲日長,越覺得中庸之難;而成大事者,有著一副中庸之態(tài),則更是難上加難。
朱允炆是個好人,也是個悲劇。所謂好人,大概和心軟之類的連在一起,但心軟似乎也不等于與人為善。朱允炆的削藩,似乎也沒有和當年與朱元璋對話時說的那樣:先禮勸諸王,不聽則懲罰他們;相反,朱允炆不告警而直接下手,并且絲毫不手軟。我想,朱允炆是輸在了年幼,輸在了幼稚。比起朱棣,似乎這位皇帝,更適合當一個與世無爭的王爺。
朱棣似乎不是好人,但朱棣是有能力的領導者。自然選擇,會選出最適合的物種——也許有些時候有些運氣的成分。朱棣是自然選擇的產物,自然比溫室花朵朱允炆有戰(zhàn)斗力的多。作者對于朱棣的評價,還是很中肯的——朱棣有兩張面孔,對敵人狠,對自己人慈。我想,這種處事方式,似乎十分現代——以自我為中心,有利于自己的,合作;不利于自己的,消滅。從這一點來看,朱棣其實很真實。再反過來看看,越是高位的人,經常越活的自我;而越是普通民眾,似乎越來越高尚——而這種高尚,傾向于虛假。
從萬歷中期之后,內容偏向于無聊。并不是作者寫的不好,而是歷史偏向于無聊——邊境憂患成為常態(tài),卻再沒有充滿想象力而又左右戰(zhàn)局的大將;朝中也沒有嘗試改變的變革能臣。整個帝國,似乎除了黨爭,就是黨爭。像極了一出永遠沒有結局的爛戲,劇情整日不變,只是上臺的演員,換了一批又一批。為什么朱元璋、朱棣這樣的早期君王,設計的制衡機制,遠不如美國那樣有效呢?為什么后來,帝權、相權、宦權總是此消彼長,卻很難為一個目標而共同努力呢?我想,差距不在于頂層,而在于底層——明朝的普通民眾,是和朝廷沒有關系的,只是一群螻蟻,無論上層如何變,底層變化是不大的;但美國,人民的權力似乎很有力量,至少表面上,還是可以影響政局的(比如通過選舉)。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15
暑假在家,又看了一遍明朝那些事,每次品讀都有新的感悟,也對書中的人物更深一層的了解,對歷史上的未解之謎有一些認識。
這本書的作者是當年明月,當年明月這名字和書名進行照應,是對發(fā)生在明朝歷史事件的概括。當晚上仰望天空時,是否會想起明朝那些事兒?
一切的開始都從1328年的那個夜晚說起,農民朱五四的妻子陳氏生下一個男嬰,根據當時的傳統(tǒng),名字都是要帶數字的,為好記名字,于是叫做朱重八。
朱重八的童年生活十分悲慘,他的房間是一件冬涼夏暖的破茅草屋中度過的。他曾經也想過好好讀書,但殘酷的現實使他放棄了這個想法。為了生活,他只好給地主劉德家放牛。當時朱重八的夢想是有一個屬與自己的家,有一位賢淑的老婆,好好生活在鄉(xiāng)下。
此時的中國正在極其腐敗的元王朝的統(tǒng)治下,那些征服者似乎不認為自己統(tǒng)治下的是人。從賦稅到徭役,只要是能想出的都要給錢,過節(jié)有過節(jié)錢,干活有常例錢,就連什么都不干也要收錢。
1344年,災難終于降臨了,首先是黃河泛濫了,之后山東冒出幾十萬難民,國家情況十分危險。元政府讓沿著黃河的居民去修理黃河,渾不知元朝的統(tǒng)治就要結束了。
在當時農民的口號中,最出名的當屬“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這是在修河堤時,從泥沙中撈出的石像中得來的。
此時的朱元璋已經無所依靠,自己的家人們已經全部死于饑荒,在絕望中,他選擇了一份危險的職業(yè),參軍。朱元璋當時的夢想是加油打仗,并獲得天下。
朱元璋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苦斗爭,先后打敗了徐壽輝,張士誠和最為可怕的陳友諒。他去除了成功道路上的一切阻力,在最后1368年在南京稱帝,號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朱元璋最令我佩服的是他的各種本領:果斷,讓朱元璋在最危險的時候做出正確的選擇。堅持:讓朱元璋在孤立無援的時候,依舊獲得勝利。冷靜:讓他在瞬息萬變的戰(zhàn)場中快速準確的做出決策。
讀一本好書就像在和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談,我讀了這本書后,朱元璋教會了我很多東西,他在從一位普通的農民到萬人敬仰的皇帝,其中他付出了多少努力,他一直都相信自己,鼓勵自己,最后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崩,年七十一,葬于明孝陵。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相關文章: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05-24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06-21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08-15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精選10-26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05-22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06-09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08-16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09-23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作文08-11
《明朝那些事兒1》讀后感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