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經(jīng)典]渡黃河原文及賞析
渡黃河原文及賞析1
原文:
路出大梁城,關河開曉晴。
日翻龍窟動,風掃雁沙平。
倚劍嗟身事,張帆快旅情。
茫茫不知處,空外棹歌聲。
譯文
我一路經(jīng)過大梁城,旭日初升照著河流關山。
陽光下翻滾的浪濤把龍宮搖撼,狂風掃平了大雁棲息的沙灘。
斜倚著寶劍感嘆身世飄泊不定,張帆快行旅途心情暫時舒展。
茫茫一片不知身在什么地方,空曠處有船棹歌聲聲傳到耳旁。
注釋
大梁:古地名,即今河南開封。
關河:原指函谷關、蒲津關等與黃河,后多泛指山河。
龍窟:龍住的地方,此處指水底。
雁沙:大雁棲息的沙地,此處指黃河岸邊的.沙灘。
空外:天外,空中。
棹歌:船工行船時所唱之歌。
賞析:
此詩即景抒情,氣象非凡而律法精嚴。首聯(lián)點題,古樸雄闊。頷聯(lián)描繪日映波濤與風掃岸沙之景,突現(xiàn)黃河的氣勢。頸聯(lián)由景而情,雖慨嘆一己之身世,卻不為愁情所困。揚帆起程之際,心中頗覺舒暢。尾聯(lián)則順此而下,將其微妙的心境,化作一片渾茫而悠遠的境界,給人以回味無窮之感。
渡黃河原文及賞析2
渡黃河
河流迅且濁,湯湯不可陵。
檜楫難為榜,松舟才自勝。
空庭偃舊木,荒疇余故塍。
不睹行人跡,但見狐兔興。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當澄?
古詩簡介
《渡黃河》是南朝詩人范云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首四句先寫出了黃河的氣勢和特征,再寫河水洶猛,渡河十分艱險;中間四句寫岸畔所見,先寫鄉(xiāng)村庭戶空曠,田地荒蕪,再寫人走屋空,只見狐兔橫行一片荒涼;末兩句寫內(nèi)心的感慨、痛苦和愿望。這首詩筆力勁健,描寫真實,又運用典故,寄寓了詩人澄清天下之志。
翻譯/譯文
黃河流水湍急而且渾濁,其盛大的水勢不可阻擋。
用檜木做成的槳,船夫也難以使用,松木造成的堅船方可勝任。
空院落倒放著舊木頭,荒地里留著舊土埂。
這里不見行人的蹤跡,所見的只有狐貍兔子的出沒。
我要對黃河邊上的老人說,這濁水相當澄清了。
注釋
、叛福杭菜,急疾。
、茰珳╯hāng):水勢浩大貌。陵:超越,越過。
⑶檜(guì)楫:檜木做的槳。檜為堅硬木材,檜楫謂船槳極堅固。榜(bǎng):船槳。
⑷勝:勝任,擔當!对娊(jīng)·衛(wèi)風·竹竿》:“淇水溜漶,檜楫松舟!
、煽胀ィ邯q空院,謂荒蕪冷寂的庭院。偃:倒伏。
⑹故塍(chéng):過去的田埂。
⑺興:作,這里指狐兔奔跑。
、毯由侠希汉由侠希汗艜r高士,即河上公,能預測未來。葛洪《神仙傳》:“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字。漢文帝時,公結草為庵于河之濱。帝讀《老子經(jīng)》頗好之……有所不解數(shù)事,時人莫能道之,聞時皆稱河上公解《老子經(jīng)》義旨,乃使赍所不決之事以問!
、秃危汉螘r。澄:清。傳說黃河千年一清,河清則天下太平。
創(chuàng)作背景
黃河在北魏境內(nèi),時魏都在平城(今山西大同),故須渡河北上。是此詩當為作者永明十年(492年)出使北魏途中作。是作者為描寫渡黃河前后的所見所感,以及表達自己渴望國家統(tǒng)一和拯救生民的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而作。
賞析/鑒賞
這首詩前四句寫渡河情況!昂恿餮盖覞幔瑴珳豢闪!逼鸸P寫出了黃河的氣勢和特征:水流迅猛而渾濁。“檜楫難為榜,松舟才自勝。”這里說,連檜楫使用起來都好像力不勝任,松舟也只是勉強勝載,可見河水的迅猛,渡河的危險、困難。中四句寫岸畔所見。“空庭偃舊木,荒疇余故塍!蓖羰强盏模f木橫躺著,像要倒塌的樣子;田地荒蕪了,還可以看到往日的田埂畦壟!安欢眯腥僳E,但見狐兔興!敝車部床坏叫腥耍灰姾脵M行。這里的村莊完全破敗了,像《古詩·十五從軍征》所寫:“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這就是作者眼中所見異族政權統(tǒng)治下的情形。在這描寫中見出作者傷感、同情、憤慨等心情!昂谩奔纫约o實,當兼喻異族統(tǒng)治者。由此回過頭來看前面關于黃河的描寫,似也有興寄:那洶涌渾濁的河水,當影射北中國的淪喪、淆亂。南宋張元干曾將這兩個比興融在一起,寫道:“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賀新郎》)以憤慨中原之陷入金人之手。最后兩句:“寄言河上老,此水何當澄?”這兩句的意思明顯是指澄清天下、撥亂反正。由于前面寫有渡河情況,這兩句出現(xiàn)就不顯得生硬;又由于前面寫有社會凋殘、生民涂炭情況,這兩句也就顯得很有感情、很有力量了。這表現(xiàn)了作者渴望國家統(tǒng)一、拯救生民出洪荒的.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還可交代一下,“河上老”或許用河上公的典故。葛洪《神仙傳》謂河上公住在黃河之濱,能預卜未來。作者“寄言”于這種決疑釋惑的人物,更能見出他渴望河清心情的急切。這里的用典是渾然無跡的。
“渡黃河”這種題材在南朝詩歌中實屬罕見。作者身臨北境,寫出了旅途的感觸,從而流露了澄清天下之志。這在“江左沉酣求名者”(辛棄疾《賀新郎》)不復顧念中原塊土的情形下,這詩的創(chuàng)作就顯得很是難能可貴了。
渡黃河原文及賞析3
原文:
河流迅且濁,湯湯不可陵。
檜楫難為榜,松舟才自勝。
空庭偃舊木,荒疇余故塍。
不睹行人跡,但見狐兔興。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當澄?
賞析:
此詩當為作者公元492年(永明十年)出使北魏途中作。黃河在北魏境內(nèi),時魏都在平城(今山西大同),故須渡河北上。
前四句寫渡河情況。“河流迅且濁,湯湯不可陵!逼鸸P寫出了黃河的氣勢和特征:水流迅猛而渾濁!皽珳保畡莺拼蟆!安豢闪辍,不可超越,極言渡河之難!皺u楫難為榜,松舟才自勝!薄皺u楫”,檜樹做的槳。檜和松都是堅硬的木材,常用來制造船槳,《詩經(jīng)·竹竿》有“淇水滺滺,檜楫松舟”的句子。這里說,連檜楫使用(榜,劃船)起來都好像力不勝任,松舟也只是勉強勝載,可見河水的迅猛,渡河的危險、困難。中四句寫岸畔所見。“空庭偃舊木,荒疇余故塍!蓖羰强盏,舊木橫躺著,像要倒塌的樣子;田地荒蕪了,還可以看到往日的田埂畦壟。“不睹行人跡,但見狐兔興。”周圍也看不到行人,只見狐兔橫行。這里的村莊完全破敗了,像《古詩·十五從軍征》所寫:“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边@就是作者眼中所見異族政權統(tǒng)治下的情形。在這描寫中見出作者傷感、同情、憤慨等心情!昂谩奔纫约o實,當兼喻異族統(tǒng)治者。由此回過頭來看前面關于黃河的描寫,似也有興寄:那洶涌渾濁的河水,當影射北中國的淪喪、淆亂。南宋張元干曾將這兩個比興融在一起,寫道:“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賀新郎》)以憤慨中原之陷入金人之手。最后兩句:“寄言河上老,此水何當澄?”“河上老”,河邊的老人。“何當”,何日。這兩句是說:請問河邊老人,這河水什么時候才能澄清呢?這意思明顯是指澄清天下、撥亂反正。由于前面寫有渡河情況,這兩句出現(xiàn)就不顯得生硬;又由于前面寫有社會凋殘、生民涂炭情況,這兩句也就顯得很有感情、很有力量了。這表現(xiàn)了作者渴望國家統(tǒng)一、拯救生民出洪荒的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還可交代一下,“河上老”或許用河上公的典故。葛洪《神仙傳》謂河上公住在黃河之濱,能預卜未來。作者“寄言”于這種決疑釋惑的人物,更能見出他渴望河清心情的'急切。這里的用典是渾然無跡的。
“渡黃河”這種題材在南朝詩歌中實屬罕見。作者身臨北境,寫出了旅途的感觸,從而流露了澄清天下之志。這在“江左沉酣求名者”(辛棄疾《賀新郎》)不復顧念中原塊土的情形下,這詩的創(chuàng)作就顯得很是難能可貴了。
渡黃河原文及賞析4
原文:
揚舲萬里,笑當年底事,中分南北。須信平生無夢到,卻向而今游歷。老柳官河,斜陽古道,風定波猶直。野人驚問,泛槎何處狂客!
迎面落葉蕭蕭,水流沙共遠,都無行跡。衰草凄迷秋更綠,唯有閑鷗獨立。浪挾天浮,山邀云去,銀浦橫空碧。扣舷歌斷,海蟾飛上孤白。
翻譯
我放船于萬里黃河,當年多么可笑,這道流水不知何以竟被看成是劃分南北的界線!不用說,我平生做夢也沒有夢到過這里,如今卻真的來游歷了。沿著官河搖曳著幾株老柳,蕭索的古道映照著一片殘陽。風停了,可是波濤依舊洶涌不息。岸上的村民看見我們,該會驚訝地問:哪來的這些狂放客人,竟興高采烈在河上泛舟呢!
蕭蕭的落葉迎面飛來,河水卷著黃沙一起向遠方流去,漸漸地遠近再也看不見一個行人的蹤影。衰敗的野草一片凄迷,在秋氣里綠得更深了,只有一只閑鷗企立在那里。高高的濁浪仿佛挾著天空一起浮動,蜿蜒的山嶺好像招呼著云朵奔騰而去。入夜之后,璀璨的銀河橫亙天際。我們叩擊著船艙引吭高歌。一曲方終,月亮升起來了,那樣孤單凄白。
注釋
壺中天:詞牌名,即“念奴嬌”,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東去”“湘月”,雙調(diào)一百字,上下片各十句四仄韻。
沈堯道:名欽,字堯道,號秋江。
曾子敬:名遇,字子敬,又字心傳。
舲:有窗的小船。
底事:何事,為什么,猶“為甚”。
須信:須知。
官河:官府組織開鑿的人工河。
野人:借指河邊的土著居民。
槎:筏也,即木排竹排。
蕭蕭:風聲,草木搖落聲。
水流沙共遠:河水挾裹著黃沙流向遠方。
都無行跡:完全沒有人跡。
銀浦:銀漢,即天河也。
扣舷歌:一邊歌詠,一邊叩擊船幫以為節(jié)拍。
斷:歇,終了。
創(chuàng)作背景
據(jù)《元史·世祖本紀》:“至元二十七年(1290),繕寫金字《藏經(jīng)》,凡糜金二千二百四十四兩!逼鋾r元世祖廣征江南擅書者。張炎與沈堯道、曾子敬結伴赴元都寫經(jīng)。此詞即作于此次北行途中。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古黃河的詞,表現(xiàn)了古黃河雄壯而又蒼涼的景象,描繪出一幅秋夜渡河的`美麗圖畫,并借以抒寫國家興亡之情懷。意境壯闊,情感深沉。
“揚舲萬里”,乃化用《楚辭·涉江》“乘舲船予上沅兮”句意,一開頭就流露出對萬里征發(fā)的消極情緒。接著“笑當年”兩句蘊含了一種“山河破碎”之感。昔人曾經(jīng)感嘆長江把南北隔開,作者在這里是借長江而言黃河,因為黃河的氣派堪與長江相比。作者借“追昔”(六朝時以長江為界分為南北兩方)而“撫今”:當年的金(金亡后是蒙古)與南宋對峙,猶有南北并列之勢,而今卻連這種形勢都不復存在了。因此作者選用了一個“笑”字。“笑”,本是喜悅的字眼,這里卻是無可奈何的苦笑,表達了作者那種不可言狀的復雜感情。這兩句看似發(fā)問,實則卻是“大局已定”“無力回天”的哀嘆。
“須信”兩句開始接觸“正題”。作者是生在江南錦繡之鄉(xiāng)的貴公子,以前是做夢都夢不到這塊荒涼的地方,然而現(xiàn)實卻偏偏迫使他長途跋涉至此,所以“游歷”云云,乃是自欺欺人的遁詞——世上不存在這種滿懷凄涼的“游歷”。作者和同行的沈堯道、曾子敬等人的心情并不相同,他們或許是想借此機會施展才能,企求得到提拔,而作者則有其不得已的苦衷在心,所以雖然王命在身,不得不行,然而內(nèi)心是苦悶的。因此面對著“中分南北”的古黃河,作者不由要發(fā)出痛楚的聲音來。
“老柳”三句寫出了一個“南人”眼中的黃河面目:“老”“古”,極寫其古老;“風定波猶直”,極寫其水流之峻急,如昔人所謂“急湍甚箭”。這里是寫實,也體現(xiàn)出詞人心中的警動。
“野人”兩句,借言河邊的土著居民帶著詫異驚訝的語氣向這群旅行者發(fā)問!胺洪丁痹幸粋典故,舊說天河與海相通。有人某年八月從海上乘浮槎竟誤達天河。這兒以天河比黃河,這是借當?shù)鼐用竦捏@訝來反襯此行的出乎常情之外以及路途跋涉的艱辛。
上片主要寫情,以情帶出景;下片則主要寫景,而以景帶出情。過片“迎面”三句極寫黃河氣象之蕭疏空闊,與杜甫“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之境相似,而“艱難苦恨”之情也就隱寓其中了。
“衰草”兩句,寫出了時值深秋,北地早寒,放眼望去,一派衰草凄迷之狀。這和“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的南國秋光大異其趣!拔ㄓ虚e鷗獨立”,既是寫眼前實景(寥廓的河面上唯見孤鷗閑立),又暗露心中之意(茫茫世間只有沙鷗才是自由的,人卻不能獨立自主)。
“浪挾”三句寫黃河一帶的壯闊氣象,實是警策。當年蘇軾曾用“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嬌·赤壁懷古》)來描繪長江的驚心動魄,而在這幅壯麗的畫面上“推出”了周瑜這樣雄姿英發(fā)、儒雅風流的人物;張炎此處也用蒼涼悲壯的筆觸寫出了黃河的驚濤駭浪,卻在這種意境中流露出自己迷惘的心緒。
最后寫到“扣舷”兩句,作者激動的心情達到了“高潮”。他萬感交集,百哀橫生,禁不住敲擊著船舷狂歌浩嘆起來。而尾句“海蟾飛上孤白”,更是以海上飛月的下半夜奇絕光景來襯出自己孤寂難禁的痛苦心情。
此詞在寫作上的“詞風”問題頗受注意。本來,張炎是一個祖述周邦彥、姜白石詞風的婉約派詞人。然而,此時此地,他的遭遇和心情卻發(fā)生了巨變。他在這里,寫的是“渡(黃)河”,而不是“游(西)湖”,無論是寫情寫景,都帶有古黃河那種蒼勁寂寥的風味。所以,此詞更似東坡、稼軒之詞風,在張炎詞中別具一格。
渡黃河原文及賞析5
原文:
河流迅且濁。
湯湯不可陵。
檜檝難為榜。
松舟纔自勝。
空庭偃舊木。
荒疇余故塍。
不覩人行跡。
但見狐兔興。
寄言河上老。
此水何當澄。
譯文
黃河流水湍急而且渾濁,其盛大的水勢不可阻擋。
用檜木做成的槳,船夫也難以使用,松木造成的堅船方可勝任。
空院落倒放著舊木頭,荒地里留著舊土埂。
這里不見行人的蹤跡,所見的只有狐貍兔子的出沒。
我要對黃河邊上的老人說,這濁水何時才能澄清?
注釋
迅:疾速,急疾。
湯湯(shāng):水勢浩大貌。陵:超越,越過。
檜(guì)楫:檜木做的槳。檜為堅硬木材,檜楫謂船槳極堅固。榜(bǎng):船槳。
勝:勝任,擔當!对娊(jīng)·衛(wèi)風·竹竿》:“淇水溜漶,檜楫松舟!
空庭:猶空院,謂荒蕪冷寂的庭院。偃:倒伏。
故塍(chéng):過去的`田埂。
興:作,這里指狐兔奔跑。
河上老:河上老:古時高士,即河上公,能預測未來。
何:何時。澄:清。傳說黃河千年一清,河清則天下太平。
賞析:
黃河在北魏境內(nèi),時魏都在平城(今山西大同),故須渡河北上。是此詩當為作者永明十年(492年)出使北魏途中作。是作者為描寫渡黃河前后的所見所感,以及表達自己渴望國家統(tǒng)一和拯救生民的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而作。
渡黃河原文及賞析6
渡黃河
清代:宋琬
倒瀉銀河事有無,掀天濁浪只須臾。
人間更有風濤險,翻說黃河是畏途。
譯文及注釋
倒瀉銀河事有無,掀天濁浪只須臾(yú)。
常聽說銀河倒瀉,這事真假難辨,如今見到的黃河,瞬間就能濁浪掀天。
倒瀉銀河:銀河里的水傾倒下來。須臾:一下子。翻說:反而說。
人間更有風濤險,翻說黃河是畏途。
人世間的風波比這更加險惡,可人們反說,險途只在這黃河中間。
譯文及注釋
譯文常聽說銀河倒瀉,這事真假難辨,如今見到的黃河,瞬間就能濁浪掀天。
人世間的風波比這更加險惡,可人們反說,險途只在這黃河中間。
注釋倒瀉銀河:銀河里的水傾倒下來。
須臾:一下子。
翻說:反而說。
創(chuàng)作背景
宋琬曾于公元1661年(順治十八年),因為族人誣告他與起義軍首領于七有聯(lián)系,被滿門抄系,檻車押赴北京。三年后才出獄,又放廢了八年。在這期間,他對于人情的反復,世途的險惡,有深刻的體會。此詩即寫于宋琬釋歸之后,他晚年遭到人生大挫折,故亦借渡黃河而慷慨悲歌。
賞析
這首詩前兩句將黃河的濁浪排天,以天上盼銀河倒瀉陪襯,極力描寫它的險惡;后兩句說人情的險惡更有甚于黃河濁浪,所以不應說黃河是畏途。這首詩運用反襯的手法極寫對社會人生的認識,十分深刻,含感時傷世之情,發(fā)窮愁孤憤之音,詩格老成,筆力勁健。
前兩句說人們一旦來到那一瀉千里、氣勢磅礴的黃河岸邊時,就不免被它那“倒瀉銀河”的神秘傳說嚇住。對這種瞻前顧后、畏首畏尾的人,詩人是非常蔑視的。自然,橫渡黃河是有一定危險的,但也只不過是承受“須臾”的“掀天濁浪”而已。在永恒的時間和空同里,人的生命也正如激流險峰中的一葉小舟:當生活的巨浪鋪天蓋地砸下來時,沒人能夠事先預見,也沒人能知道這災難會延續(xù)到何時。宋琬曾是位少有方名的詩人,早年便高中進士,為官時也頗多惠政,深得人民愛戴。卻不想被人誣陷,以至于“立逮下獄”,“并系妻子”,在拘囚的三年中,又險遭不測之禍。這就難怪他會借“渡黃河”之題,發(fā)出“人間更有風濤險”的沉重嘆息了。
后兩句寫黃河洶涌奔騰,古人不知其發(fā)源地,認為是天上的銀河倒翻下來的,故有“黃河之水天上來”之說。它有掀天的浪濤,但是要渡過去也用不了多長時間,驚濤駭浪的`風險很短暫,一般都能渡過。真正的風險卻是在人間。一般人在險惡的人間,習慣了爾虞我詐、勾心斗角、豺狼橫行、暗無天日、傷天害理、良心滅絕的生活,還不曾覺察到它的險惡,反而說黃河的險風惡浪才是最可怕的,不敢渡過。
宋琬認為詩人處窮困之境,心懷“幽憂”之情,自易“悲歌慷慨”。(《董閬石詩序》)黃河本是自然界之險途,但無論其“倒瀉銀河”也好,“掀天濁浪”也罷,在詩人眼中,與人生道路之充滿爾虞我詐,相互傾軋相比,都微不足道。詩人以反襯的手法極寫其對社會人生的認識,十分深刻,含感時傷世之情,發(fā)窮愁孤憤之音,詩格老成,筆力勁健,可見其詩風之一個側面。
詞典釋義
(釋義為系統(tǒng)自動檢索,難免有誤,僅供參考。)倒瀉銀河事有無,掀天濁浪只須臾。人間更有風濤險,翻說黃河是畏途。
【渡黃河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渡黃河原文、翻譯及賞析09-16
渡漢江原文及賞析02-10
《渡荊門送別》原文及賞析07-25
《題金陵渡》原文及賞析09-08
芳草渡/系裙腰原文及賞析10-19
渡荊門送別優(yōu)秀原文、翻譯及賞析08-03
張祜題金陵渡原文、翻譯及賞析08-25
《渡易水》陳子龍原文注釋翻譯賞析10-14
渡浙江問舟中人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9-23
黃河大禹渡導游詞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