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育的情調》讀后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育的情調》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育的情調》讀后感1
上學期最后一次班主任講堂培訓中,王藍藝老師一如往常慣例,也給我們推薦了一本書《教育的情調》。我作為理科老師一直以來最缺乏的就是閱讀,不是不想讀,是不知道讀什么,所以我特別喜歡和感謝這種布置作業(yè)的方式。因為王藍藝老師作為名師在書籍推薦上肯定是自己品讀后覺得很有價值的書目,再之作為教育者,我們本身就應該博覽群書。你想學生有一碗水,你自身就該有一桶水。另外,我們一線教師也應該時刻保持初心,不能簡單機械的重復每天的工作,需要一些新的源泉,來引活自己的這潭池水。
01
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
懷著期待的心情,終于等到了快遞員的電話。拿到書我就被它小巧的外表所吸引,暗想這書肯定簡單易懂。翻看書的第一頁,我就被震懾住了,覺得它很難看下去,沒有章法,沒有邏輯,倒像是一個教育者積累的零散的隨筆?吹胶竺,我才領悟到,原來,它研究的就是一些教育現(xiàn)象。
很多教育學著作都試著歸納一些具有普適性的規(guī)律,能夠解決類似的教育問題,而《教育的情調》認為,每一個教育情境都是獨一無二的。教育情境稍縱即逝,在一種情境下適用的方法,在另一種情境下則不一定了。所以,教育者要培養(yǎng)教育的敏感和機智。這需要我們克服生活的慣性與身體的惰性,用心去聆聽,用教育的眼光去“看”,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具體情境下孩子的處境,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
我作為一個5歲孩子的母親,現(xiàn)在看到這本書都覺得有些晚了。因為在面對孩子的好奇心時,我并沒有認真去對待,F(xiàn)在很喜歡問“那是什么”,即使是對于她認識的東西,她也反復地問:“那是什么?”以前我一直以為是孩子記性不好,說了又忘了,然后又不厭其煩的重復一個我認為很科學很固定的答案去回復。即便有些答案以她現(xiàn)在的年齡階段來說是不能理解的,我也沒強求,我知道這是正常的。但是我沒意識到孩子的好奇心可以用一個好的故事去延續(xù)。成人與孩子的世界不一樣,而如果想起到好的教育效果,我們就需要有意識地,主動地,積極地體會孩子所處的教育情境,多想想:他真正需要什么?他想表達什么意思?他有什么困難?
02
讀懂孩子的內心需要
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更應該充實自己的業(yè)務能力,因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和個體。研究孩子不像研究植物,有合適的溫度濕度空氣,種子都會發(fā)芽,在高溫下,植物都會死亡,當我們試著去尋找教育的普遍規(guī)律時,很容易忽視孩子的特殊性,所以,我們既要學習教育學理論,更要有熱情,要看到個體。
《教育的情調》
這里面還有很多生動的小故事,其中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非“課堂教學中的教育學面面觀”這一小節(jié)莫屬。在這一節(jié)中,作者提到了兩個小故事,其中一位英語老師好不容易通過自己的教育機智和一個具有對抗傾向的學生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然而,在那名學生丹尼爾在課堂上制造了混亂之后,老師的`高聲呵斥一下子就破壞了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融洽關系。這種事情在我身上可謂是時常發(fā)生,學生上課的不專心一下子就澆滅了我上課的好心情和教育熱情,于是我一般都反饋給他們一個威懾的眼神以便繼續(xù)我的課堂節(jié)奏。如若遇到過分的情況,我甚至也會停下來大聲呵斥他們。如此一來,課堂進度倒是沒有耽誤,但后來我去上課明顯感覺到學生們的反應不再如以前一般活躍,我想,大概是我親手破壞了本可以好好經營的師生關系吧,正如書里說到的那樣,這種關系上的變化會大大動搖老師在教學能力和學科知識上的自信。所以,我讀到了這一節(jié)之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以后,我決心要多去用心思考,必須清楚學生們眼中的我們是什么樣的,讀懂學生的內心,懂得如何看他們和聆聽他們。
03
學會反思
我們要看懂眼神。眼神不僅能傳達整體情緒,還能反映一些微妙的意味,語言可能騙人,但眼神很難掩飾。觀察體會眼神的過程,歸根到底是了解學生最真實的、不加掩飾的想法。教師也要運用自己的眼神,而自信的眼神往往是由于豐富的學識,熱烈的眼神必然是出于對孩子真摯的熱愛,你的眼神傳達了你的經歷、態(tài)度、能力、氣質等,所以,豐富自己,才能擁有優(yōu)秀教師的眼神。
我們要學會反思。反思是我們增強敏感性,生成教育機智的必經之路。教學的機智是在特定情況下產生的,無法通過技術性的培訓而獲得,我們可以通過對過去情境的反思,多想想怎么樣做才更好,在腦中產生各種平行時空的短片,那么下次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時,我們可能會產生一種敏感性,作出機智的應對。
《教育的情調》書中的觀點之所以帶給我們觸動甚至是震撼,是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用居高臨下的態(tài)度,主觀的想當然的思想,機械的僵化的管教方式來“教育”。只有當我們真正讀懂了《教育的情調》不斷重復的對孩子作為“人”的屬性的尊重和重視,才能實踐真正的人的教育,希望自己能把從中獲得的啟發(fā)運用到之后的教育教學當中。
《教育的情調》讀后感2
《教育的情調》是加拿大教育現(xiàn)象學研究者馬克斯·范梅南的作品,由我國教育現(xiàn)象學專家翻譯。讀完后讓我感受最深的有一下幾點:一是教育的敏感和機智。教師要具有敏感性,要從教育學的角度看孩子,同時在處理與學生關系的時候要擁有教育機智!二是關注學生的體驗。簡單點就是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學生,要能感受到學生的體驗,從而改變我們的教育教學方式。三是教育需要大愛思想。這種愛不是我們所說的愛心,而是對教育對學生從心生的赤誠之愛!三是自我的反思和質疑。
一、教育需要敏感性和機智性
范梅南老先生說:教育的敏感性和機智是教育管理人員進入孩子的體驗世界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是一種特殊才能,它與我們?yōu)槿颂幨赖姆绞接嘘P系,既來自心靈也來自頭腦的知識。那這種能力到底是什么?我們又如何去培養(yǎng)和認知這種能力呢?
作為老師,我們要有一定的敏銳力,在日常生活或者日常教學中碰到的孩子,我們會不自覺的.從教育學的眼光去觀察他的一切。簡單點來說就是真正的師者會用自己的言行舉止告訴孩子怎樣做才是有利于你的長期發(fā)展的,課堂上老師不僅僅教授知識還指引學生的人生道路,這種思想和想法及其做法都是不自覺的、習以為常的、主動的,這就是教育敏感。而教育機智我們經常說,在課堂上、在與學生相處上我們常常會看到有經驗的老教師或教育家們,他們的方式方法都是有利于學生成長的,能夠讓學生受教育的,這就是教育機智。機智是學不來的,它和經驗有關、它和人的學識有關、它和價值觀與道德觀有關、它和一個人是把教育教學當工作還是事業(yè)有關、它和我們是不是愿意為學生奉獻有關,歸根結底教育機智是我們教師必須要學會的但是永遠也學不完的,而我只能慢慢摸索前行!
二、時刻關注學生的體驗
我們不能常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去教,要設身處地的為對方(學生)著想,站在學生的角度想一想在具體情景下什么知識技能,什么解決方法是他們可以接受、樂于接受的,也就是我們要時常進入孩子的體驗世界。
我覺得一個人真的熱愛教育,喜愛學生,他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時時刻刻為孩子著想,比如備課時備學生學情,教育學生時考慮學生的體驗,教學時以學生終身成長為目的,同時常常會不自覺的營造一種“共情”世界,用盡心思的為學生指引正確的人生道路!就是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本的道理!
三、教育需要大愛思想
什么是大愛思想?很簡單就是愛,這種愛具有包容性、寬泛性。儒家思想對中國人影響很大,其代表人孔孟主張“仁愛”,我的大愛是由此發(fā)生的。而孔子不僅僅是儒家代表人他還是我國第一位教育家,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這些都是仁愛思想的表現(xiàn)。教育需要大愛思想,在于范圍的寬泛性,作為老師的我們要愛教師這一職業(yè)、愛我們可愛的學生、愛所教的科目、要愛學習愛反思、愛教育所衍化的一切!這種愛還具有內容上的包容性,包容學生的錯誤、包容工作的繁瑣、包容微薄的薪資······。這種愛不僅僅是說說而已,是要行動起來的,在實踐中不斷地讓學生成長、讓自己成長、讓教育開花!
四、自我的反思和質疑
范梅南說:教育的智慧需要一種反思的能力,需要我們關注教育生活的體驗,不斷去質疑自己的立場,時常想一想,這樣的體驗是什么樣的呢?其實,不論是做什么工作,反思能力都很重要,甚至可以說它在我們人生道路上起著決定作用!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教師成長 = 經驗 + 反思。葉瀾教授也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可能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反思古已有之 “思之不慎,行而失當”、“反求諸己,捫心自問”、“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就是佐證。我也時常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人生、反思自己的情感、反思自己的工作、反思自己的課堂、反思自己的自己。
當老師將近兩年,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時常都在反思。例如我每上完一堂課我會想這堂課不可取的地方在哪里?可取的地方又有哪些,記錄下來,想想有什么解決辦法,然后試著去做出改變。每次處理學生矛盾時,時常會想我這樣做對么?我這樣做問題解決了么?我還能不能有更好的解決方法?有時候會寫班主任日記,有時候會思考便銘記于心!一直以來我很慶幸自己有反思的習慣,因為反思讓我收獲很多。在工作中有時候很浮躁,面對很多事情都以一種完成任務的心態(tài)去做;面對學生常說要有教無類,可教著就變成有教有類了;常說要愛學生,可時常會對他們的錯誤沒有忍耐性;常說也常買書可最后又沒看多少本;常說要教學反思可又懶惰忘記反思……是啊!常反思是很好,但是我卻在反思的路上忘記了我要反思。也時常會問自己,我愛教育嗎?我愛學生嗎?我愛這份工作嗎?仔細一想……我認為我是愛的!
教育的情調是什么?我覺得教育的情調是用我們的愛在教中讓孩子成長,在育中讓學生成人,而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在成長,成為更好的人,成為更好的老師!用書中最喜歡的一段話來結束吧,“教和育不是為了未來的生活,教和育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應該讓我們與孩子相處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教育的情調》讀后感3
今年暑假,我拜讀了馬克斯。范梅南的《教育的情調》一書。這是一本耐人尋味、適合老師和父母閱讀的書,體量不大,內容淺顯易懂。整本書表達流暢,沒有深的理論,基本是采用故事的形式展開的。這些故事讀起來很親切,因為這就是你我的真實故事。唯一不同的是,我們“當局者迷”,被困在表象中,而作者抽絲剝繭,直擊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找到教育孩子的關鍵所在。
一、教育需要操作系統(tǒng),但更需要底層邏輯。
現(xiàn)代生活節(jié)奏快,無論是閱讀還是做其他事情,人們總是希望找到便捷快速高效的通道或者方法。君不見,市面上冠以“x天學會……”速成掌握一項技能的書和課程都是爆款。對于教師而言,外出聽講座時,總是希望能聽到能夠直接拿來用的操作方法,而不喜歡聽艱深的理論,總期望能夠有一本《葵花寶典》寫盡教育中各種問題的解決對策。我不排斥好的方法,更不排斥好的操作系統(tǒng),只是覺得如果只是停留在掌握幾個招式的“淺學習”上,終究只能做一個“搬運工”,說不定連“搬運工”也做不好,畢竟教師和父母面對的是充滿了個性的、活生生的人,畢竟,教育講究“因材施教”。
相對于操作系統(tǒng),我更傾向于推薦大家去了解教育的底層邏輯,即教育的本質,兒童的秘密等,這些常識猶如武功的內功心法,需要日積月累去修習,好處是,一旦掌握,終身受益。教育便游刃有余,真正能夠做到“嬉笑怒罵皆教育”“條條大路通羅馬”了。這本書講的即是教育的底層邏輯。
二、教育是科學的,但更是人文的。
毫無疑問,教育是一門科學。但就實際教育而言,如果過分強調教育的“科學性”,其實蘊含著一種危險。因為一旦我們把教育當作科學來進行研究,那么顯然會以“抽象方式思考和談論孩子,把他們分門別類!北热,“內向的”“活潑的”“多動癥”……事實上,“關于兒童‘科學’的理論化的語言很容易使我們忽視每個孩子的獨特性,轉而注意他們共同的特征,對他們進行分組、分類、篩選、衡量和管理,并以原先設想好的方法去回應他們”。
作者舉了一個例子。一旦我們稱一個孩子具有“注意力缺陷障礙”,一旦我們認為一個孩子有“行為問題”或是一個“低能兒”,一旦我們稱某人擁有一種具體的“學習方式”、一種特殊的“認知模式”,我們就想立刻拿出寫滿了專業(yè)訣竅的文件包,試圖從中找出一種具體的技術防范、一種行為療法或醫(yī)學療法來對付這個孩子。這時,我們實際上忘記去認真聆聽和觀察這個特殊孩子。相反,我們用分門別類的語言把孩子分類,這種語言像真正的監(jiān)獄一樣將孩子限制起來。毫不客氣地說,用技術的、診斷性的或工具性的語言把孩子們分類,實際上是對孩子們的一種精神上的放棄。比如,教室里那些被定性為“多動癥”“自閉癥”等各種“癥狀”的孩子,雖然這樣的孩子確實客觀存在,但一旦我們把他們用專業(yè)名詞限制,往往就會忽略他們的可能性,等同于是放棄了。
而真正的教育顯然更傾向于人文視域——關注具體的人,關注具體人在教育情境中鮮活的生活體驗,即關注人的獨特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感性的'觀察體驗比理性的分析更為重要,教育的智慧和敏感性比教育的技術性更加重要。
三、教育的敏感性和機智。
“敏感性”和“機智”既是《教育的情調》一書中的高頻詞,也是作者反復強調的觀點——教育需要敏感性和機智。
這本書告訴你,所謂的“敏感性”和“機智”固然有天生的,但對于沒有天賦的人而言,并不意味著沒有希望。所謂天無絕人之路,路都是靠人走出來的。先天不足,后天來補。方法不少,學習、閱讀、反思、寫作都是,但我更傾向于多和孩子在一起,多一些對他們的觀察。
作為教育者,無論我們的舉動多么充滿善意,我們的言語和行動所表達的情境仍然可能與孩子體驗到的那種情境根本對不上號。一個和同伴搞惡作劇被抓到又不肯供出同伴的孩子是什么情境?我們應該怎么處理?心理醫(yī)生應該在怎么樣的情境下才能更好地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父母一直逼著孩子學這學那,催著孩子閱讀,但是自己卻在做什么?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孩子對情緒和氣氛的每一點變化都很敏感。一進門就能感受得到父母親今天的關系怎么樣;老師走進教室的那一—剎那孩子們就能感受到老師今天的心情和情緒怎么樣。教育學是一門復雜而細膩的學問,指向的是一種能積極分辨出對成長中的孩子而言什么是適合什么不合適的能力。我們要有針對性地觀察,聆聽具體情境中的某個具體孩子或者某群具體的孩子們,和他或他們進行互動,給與他或他們反饋,進而培育和保持教育的敏感性和機智。
。ㄋ赃@本書不是教我們具體的實操手冊,而是一種思想的交流,引發(fā)我們去思考。
粉筆生涯,講臺春秋,凝聚著多少執(zhí)著的追求、深沉的愛。古人亦云: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我在馬克斯范梅南的經典之作《教育的情調》中學到的更多是為人師表的我們更應該以教書育人為本分,以踐行教育的情調為要求,還教育以本來面目,彰顯教育中的人文情懷,體現(xiàn)濃郁的人文特色。只有站在教育人性的高度看教育智慧,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大智慧一—擁有這樣的大智慧,我們的教育才會有真正的“情調”,才能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教育。這,就是我所拜讀的《教育的情調》。
《教育的情調》讀后感4
《教育的情調》作者是馬斯克。范梅南、李樹英合著,李樹英翻譯,這本書并不大,內容也不是很多,但是每一句話每個案例都發(fā)人深思,特別是書中提到的名詞。
關鍵詞:情調、敏感、機智、好奇心、紀律、教育現(xiàn)象學等
情調:情調是一個怎樣的詞?情調是美好的。所以教育是美好的。作為一個老師始終擁有情調真的不容易。有時候面對,焦慮的思想,各種各樣的教育以外的任務不斷地施加給一線教師,社會有時候比較功利,有時候導致教育沒那么有情調了。但是有情調的教育才能讓教育更美好,教育是一片凈土。老師需要有一顆保持情調的心去教學也許就不一樣,對于家長也是一樣的。
那所謂教學的情調又有哪些呢?教室里面的布置、書本的擺放、光線的明暗、墻上的裝飾。以及學生的表情和細微的動作、老師此刻的心情甚至眼神等。了解學生應該是前提條件。
敏感:教育的敏感除了一些天生的素質,也是可以培養(yǎng)的';叵牍ぷ髁鶄年頭,感覺自己有些許敏感。有時候我還覺得敏感對于自己是貶義詞,為什么我可以看到那個幽怨的眼神,為什么我可以看到他最近幾天的變化呢?有時候我希望自己可以不用太在乎別人的感受。但是作為老師能在乎學生的感受真的是幸運的。
教育的敏感也讓自己更加留意與學生相處的點點滴滴,因為這些點滴慢慢成就了教師職業(yè)幸福感。但是感覺自己的教育敏感在隨著學生人數(shù)的增多而減少。我覺得這本書是及時雨,可以讓自己慢慢麻木的心變得更加柔軟。
孩子需要被看到,怎樣被看到?我們所看到的真的是小孩子真正的需求嗎?我們是否在觀察孩子,我們是否在傾聽孩子?并且向他們學習。這一切都是是本書啟發(fā)我們的。
成人跟孩子一樣都在成長。孩子的成長在于體驗。孩子的到來給父母的是體驗無限的可能性。小孩子需要有人參與他的游戲參與他的思考和互動。家長與孩子一起體驗也許就是敏感的前提吧。
表揚和肯定是好的,但是有時候又不一定。受到表揚和體驗是一種怎樣的感覺呢?怎么做才是適合的?怎么做才是不適合的?
機智:書中講到教育機智是一種“即興的、臨場的反應能力”。教育的敏感性和機智是兩個密切相關的概念,一個常常思考和相對少思考的人更能在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中展示他的機智。
有時候就是一句不適合的話,無意中卻給融洽的關系帶來破壞。特別是跟特殊學生建立的信任是那么的容易打破。教學問題中的反復性一直是挑戰(zhàn)教育的難題。教學機智還需要懂眼神,了解并且尊重孩子的秘密。有了敏感,還需要機智,機智需要不斷地學習。機智不是天生的。教學機智一直是自己欠缺的。
為了自己擁有更多的教學機智,我想不斷學習不斷反思是我不懈的追求。教學機智很多沒有固定的答案。因為學生永遠是唯一的獨特的。書本中的案例作者也沒有下很多肯定的結論,他給我們的是反思是追問。類似案例中不同的處理方式,只是提供讀者自己判斷,因為教育機智的獲得是教師運用教育現(xiàn)象學中的處理方式去愛。
好奇心:當孩子問那是什么的時候?我們該如何回答呢?僅僅只是簡單地告訴他答案嗎?孩子可能在乎的是這個事物給他的體驗。他想通過這個事物去探究世界。成人還應該詳細地講述這個事物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不同方面。使孩子和新的事物建立新的親密關系。
作為成人的好奇心,我們該如何去回答孩子的問題呢?如何培養(yǎng)孩子和自己都有一顆好奇心呢?問題并不僅僅停止于答案。真正的好奇不是有好多問題而是因為好奇而去探究。
紀律:書中講到“紀律是談論對某人來說什么是重要的、他的努力方向和人生原則的方式!睂τ诘湍昙壦^的紀律到底是什么?紀律不僅僅是教室里衡量秩序的標準,它也是我們自身行為取向的標準。老師與學生在一起主要不是為了讓學生喜歡自己或者做學生的好伙伴。教育者能在關鍵時刻以教育性的方式去行動。
教育現(xiàn)象學:是一門探討成年人如何與孩子如何相處的學問。時刻保持對生活的好奇,只有好奇才會有追問和反思。書中一個個問號,一個個好奇才不至于讓教育現(xiàn)象視而不見,或者習以為;蛘呗槟静蝗。教育現(xiàn)象學是一個獨特的人文領域。保持對生活的好奇就是要保持一顆開放的心,不要妄加推測更不要想當然,努力避免用一個標準或者傳統(tǒng)的處理情況,而是去問問孩子,去思考一下。教育現(xiàn)象學的表現(xiàn)為描述性的寫作,因為很多不是固定的,一成不變的。
以書中的兩句話作為結語:老師和父母必須首先是好學生,然后才能是引導學生學習的人。
教學中也難免會犯錯誤,我們不可能或者一直用教育學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但是我們可以追問可以一直好奇,在教育的場合盡努力營造一種好的氣氛應該就是比較理想的了。因為希望使人集中力量去努力創(chuàng)造。
孩子天生是寬恕者,不辜負孩子給予我們的信任,不濫用他們的原諒和寬恕。
【《教育的情調》讀后感】相關文章:
教育讀后感05-01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03-15
感恩教育讀后感03-13
《教育的姿態(tài)》讀后感03-19
《教育的理想》讀后感02-26
新教育讀后感03-07
愛教育讀后感03-25
禁毒教育讀后感11-07
【精選】愛的教育讀后感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