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的閱讀理解及譯文賞析
賞析,是一個漢語詞匯,拼音是shǎng xī,意思是欣賞并分析(詩文等),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摹锻醢彩纸楦Γ瑩嶂菖R川人》的閱讀理解及譯文賞析,希望能幫到大家!
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父益,都官員外郎。安石少好讀書,一過目終身不忘。其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經意,既成,見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鞏攜以示歐陽修,修為之延譽。擢進士上第,簽書淮南判官。舊制,秩滿許獻文求試館職,安石獨否。再調知鄞縣,起堤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貸谷與民,出息以償,俾新陳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彥博為相,薦安石恬退,乞不次進用,以激奔競之風。尋招館職,不就。修薦為諫官,以祖母年高辭。修以其須祿養(yǎng)言于朝,用為群牧判官,請知常州。移提點江東刑獄,入為度支判官,時嘉祐三年也。
安石議論高奇,能以辯博濟其說,果于自用,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于是上萬言書,以為:“今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風俗日以衰壞,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則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傾駭天下之耳目囂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收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自古治世,未嘗以財不足為公患也,患在治財無其道爾。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閭巷草野之間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無一旦之憂乎?愿監(jiān)茍者因循之弊,明詔大臣,為之以漸,期合于當世之變。臣之所稱,流俗之所不講,而議者以為迂闊而熟爛也!焙蟀彩攪,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書。
安石性強忮,遇事無可否,自信所見,執(zhí)意不回。至議變法,而在廷交執(zhí)不可,安石傅經義,出己意,辯論輒數百言,眾不能詘。甚者謂“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罷黜中外老成人幾盡,多用門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復相,歲余罷,終神宗世不復召,凡八年。(《宋史·王安石傳》,有刪改)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起堤堰,決陂塘決:疏浚
B. 后安石當國 當:掌管
C. 眾不能詘詘:通“屈”,使屈服
D. 人言不足恤 恤:體恤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A.
貸谷與民,出息以償
與贏而不助五國也
B.
修以其須祿養(yǎng)言于朝
蘇子與客泛游于赤壁之下
C.
未嘗以財不足為公患也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
D.
臣之所稱,流俗之所不講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1..給文中加虛線的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 法其意則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傾駭/天下之耳目/囂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B. 法其意/則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傾駭天下之耳目/囂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C. 法其意/則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傾駭天下之耳目/囂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D. 法其意則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傾駭/天下之耳目囂/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12.將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2分)
。1)友生曾鞏攜以示歐陽修,修為之延譽。(4分)
。2)乞不次進用,以激奔競之風。(4分)
。3)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無一旦之憂乎? (4分)
參考答案
9、D(此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文實詞在文中的含義。D項,“恤”在古代漢語中有“體恤”“安撫”“憂慮”等意思,結合語境,可知該處為“憂慮”的意思。)
10、D(此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因而要緊密結合語境來判斷,然后再與題目所給出的出自教材的一些語句中的文言虛詞的用法相之較.A項,前者為介詞,譯為“給”,后者為動詞,譯為“親附、親近”;B項,兩者都是介詞,前者譯為“向”,后者譯為“在”;C項,前者為介詞,譯為“因為”,后者為連詞,譯為“而”;D項,兩者都是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11、C
12、(1)朋友曾鞏把他的文章帶給歐陽修看,歐陽修為他傳播美名。(大意1分,“友生”1分,“攜以示”1分,“延譽”1分)
。2)請求越級提拔(王安石),以此來遏制為名利而奔走競爭的.風氣。(大意1分,“不次進用”1分“激”1分,“奔競”1分)
(3)陛下難道能夠以長久依靠上天賜予的寵幸為常法,而沒有一旦發(fā)生憂患的考慮嗎?(大意1分,“其”1分,“以天幸”1分,“為常”1分,)
參考譯文:
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父親王一,任都官員外郎。王安石小時候喜歡讀書,而且一次過目不就終身不忘。他寫文章時下筆如飛,初看似不經意,完成后,看過的人無不嘆服他的文章精妙。朋友曾鞏把他的文章帶給歐陽修看,歐陽修為他傳播美名。王安石考中進士,被選為上等,出任簽書淮南判官。按以前的制度,任職期滿允許進獻文章要求考試館閣職務,唯獨王安石沒有這樣做。再調任鄞縣知縣,修筑堤堰,疏浚陂塘,使水陸交通得到方便;把谷借貸給百姓,(百姓)秋后加些利息來償還,使官倉的谷能夠陳谷換新糧,郡縣的百姓都認為很方便。后來任舒州通判。當時文彥博做宰相,向朝廷推薦王安石,說他淡泊名利,請求越級提拔(王安石),以此來遏制為名利而奔走競爭的風氣。不久朝廷召他考試館進閣職務,他不肯參加。歐陽修推薦他為諫官,他以祖母年事已高為理由而推辭。歐陽修把王安石需要俸祿養(yǎng)家的情況向朝廷說明了,于是朝廷任命他為群牧判官,他請求擔任常州知州。調任提點江東刑獄,又進京擔任度支判官,當時是宋仁宗嘉祐三年。
王安石議論高深新奇,善于以雄辯和旁征博引來維護自己的議論,敢于堅持按自己的意見辦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矯正世事、改變傳統(tǒng)陋習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萬言書,認為:“當今天下的財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風俗一天比一天敗壞,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們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讓天下人大驚失色,不至于讓天下人都張嘴來反對我。因為我的政策本來就符合先王的政策。借助天下人的力量來增長國家的財力,收取天下的財力來供給國家的用度。自古以來的太平盛世,沒有因財力不足而成為國家憂患的,值得擔心的是沒有增長財力的方法。居官任職的人的才能已經不足,可是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國家的托付,疆域的保護,陛下難道能夠以長久依靠上天賜予的寵幸為常法,而沒有一旦發(fā)生憂患的考慮嗎?希望陛下能夠明察朝政中茍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詔令大臣,逐漸采取措施,革除這些弊端以適應當前的世事變化。我的這些議論,是那些沉溺在頹靡習俗中的人不會說的,而且那些議論的人還會以為是這迂腐而不切實際的老生常談!焙髞硗醢彩乒車艺⻊眨才诺,大體上都是以這份萬言書為依據的。
王安石性格倔強剛愎,遇事不管對與錯,都堅持自己的意見,執(zhí)意不肯改變。到議論變法時,在朝百官都持不贊同的意見,王安石陳述儒家經義,提出自己的主張,辯論起來動不動就是好幾百字,大家都駁不倒他。他甚至說“天變不足以畏懼,祖宗不足以效法,人們的議論不足以憂慮”。朝廷內外老成持重的人幾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職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門下輕薄而有點小聰明的年輕人。王安石當了很長時間的宰相,因為旱災而引退,等到再擔任宰相,只過了一年多就被罷免了,直到神宗朝結束,也沒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共八年。
原文:
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安石少好讀書,一過目終身不忘。其屬文動筆如飛,初意不經意,既成,見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鞏攜以示歐陽修,修為之延譽。擢進士上第,簽書淮南判官。再調知鄞縣,起堤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貸欲與民,出息以償,俾新陳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彥博為相,薦安石恬退,乞不次進用,以激奔競之風。尋召試館職,不就。修薦為諫官,以視母年高辭。修以其須祿養(yǎng)言于朝,用為群牧判官,請知常州。移提點江東刑獄,入為度支判官,時嘉佑三年也。
安石議論高奇,能以辨博濟其說;果于自用,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于是上萬言書,以為:今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風俗日以衰壞,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則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傾駭天下這耳目,器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收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自古治世,未嘗以財不足為公患也,患在治財無其道爾。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閭蒼草野之間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仛,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無一旦之憂乎,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元一旦之憂乎?愿監(jiān)茍且因循之弊,明詔大臣,為之以漸,期合于當世之變。臣之所稱,流俗之所不講,而議者以為迂闊而熟爛者也。后安石當國,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書。
俄直集賢院。先是,館閣之命屢下,安石屢辭;士大夫謂其無意于世,恨不識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明年,同修起居注,辭之累日。閣門吏赍敕就付之,拒不受;吏隨而拜之,則避于廁;吏置敕于案而去,又追還之;上章至八九。乃受。遂知制詔,糾察在京刑獄,自是不復辭官矣。以母憂去,終英宗世,召不起。
神宗在潁邸,(韓)維為記室,每講說見稱,輒曰:此非維之說,維之友王安石之說也。及為太子庶子。又薦自代。帝由是想見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寧府。數月,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熙寧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對,帝問為治所先,對曰:擇術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當法堯、舜、何以太宗為哉?堯、舜之道,至簡而不煩,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難。但末世學者不能通知,以為高不可及爾。帝曰:卿可謂責難于君,朕自視眇躬,恐無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輔朕,庶同濟此道。
二年二月,拜參知政事。上謂曰:人皆不能知卿,以為卿但知經術,不曉世務。安石對曰:經術正所以經世務,但后世所謂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為經術不可施于世務爾。上問:然則卿所施設以何先?安石曰:變風俗,立法 ,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為然。于是設制置三司條例司,命與知樞密院事陳升之同領之。安石令其黨呂惠卿任其事。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諸役相繼并興,號為新法,遣提舉官四十余輩,頒行分下。
御史中丞呂誨論安石過失十事,帝為出誨,安石薦呂公著代之。韓琦諫疏至,帝感悟,欲從之,安石求去。司馬光答詔,有士夫沸騰,黎民騷動之語,安石怒,抗章自辨,帝為巽辭謝,令呂惠卿諭旨,韓絳又勸帝留之。安石入謝,因為上言中外大臣、從官、臺諫、朝士朋比之情,且曰:陛下欲以先王之正道勝天下流俗;故與天下流俗相為重輕,流俗權重,則天下之人流俗;陛下權重,則天下之人歸陛下。權者與物相為重輕,雖千鈞之物,所加損不過銖兩而移。今奸人欲敗先王之正道,以沮陛下之所為,于是陛下與流俗之權適爭輕重之時,加銖兩之力,則用力至微,而天下之權,已歸于流俗矣,此所以紛紛也。上以為然。安石乃視事,琦說不得行。
三年十二月,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歐陽修乞致仁,馮京請留之,安石曰:修附麗韓琦,以琦為社稷臣。如此人,在一郡則壞一郡,在朝廷則壞朝廷,留之安用?乃聽之。富弼以格青苗解使相,安石謂不足以阻奸,至比之共、鯀。靈臺郎尤瑛言天久阻,星失度,宜退安石,即黥錄英州。唐坰本以安石引薦為諫官,因請對極論其罪,謫死。文彥博言市易與下爭利,致華岳山崩。安石曰:華山之變,殆天意為小人發(fā)。市易之起,自為細民久因,以抑兼并爾,于官何利焉。閼其奏,出彥博守魏。
七年春,天下久旱,饑民流離,帝憂形于色,對朝嗟嘆,欲盡罷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數,堯、湯所不免,此不足招圣慮,但當修人事以應之。帝曰:此豈細事?騰所以恐懼者,正為人事之未修爾。今取免行錢太重,人情咨怨,至出不遜語。自近臣以至后族,無一言其害。兩宮泣下,憂京師亂起,以為天旱更失人心。安石曰:近臣不知為誰,若兩宮有言,乃向經、曹佾所為爾。馮京曰:臣亦聞之。安石曰:士大夫不逞者以京為歸,故京獨聞此言,臣未之聞也。監(jiān)安上門鄭俠上疏,繪所見流民扶老攜幼困苦之狀,為圖以獻,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俠又坐竄嶺南。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謂帝曰:安石亂天下。帝亦疑之,遂罷為觀文殿大學士、知江寧府。
呂惠卿服闋,安石朝夕汲引之,至是,白為參知政事,又乞召韓絳代已。二人守其模,不少失,時號絳為傳法沙門,惠卿為護法善神。而惠卿實欲自得政,忌安石復來,因鄭俠獄陷其弟安國,又起李士寧獄以傾安石。絳覺其意,密白帝請召之。八年二月,復拜相,安石承命,即倍道來!度浟x》成,加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以子雱為龍圖閣直學士。雱風御史中丞鄧綰,復彈惠卿與知華亭縣張若濟為奸利事,置獄鞠之,惠雱出守陳。
華亭獄久不成,雱以屬門下客呂嘉問,練亨甫共議,取鄧綰所列惠卿事,雜他書下制獄,安石不知也。省吏告惠卿于陳,惠卿以狀聞,且論安石曰:安石盡棄所學,隆尚縱橫之末數,方命矯令,罔上要君。此數惡力行于年歲之間,雖古之失志倒行而逆施者,殆不如此。又發(fā)安石私書曰:無使上知者。帝以示安石,安石謝無有,歸以問雱,雱言其情,安石咎之。雱憤恚,疽發(fā)背死。安石暴綰罪,云為臣子弟求官及薦臣婿蔡卞遂與亨甫皆得罪,皆斥。
安石之再相也,屢謝病求去,及子雱死,尤悲傷不堪,力請解機務。上益厭之,罷為鎮(zhèn)南軍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寧府。哲宗立,加司空。
元佑元年,卒,年六十六,贈太傅。紹圣中,謚曰文。
【《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的閱讀理解及譯文賞析】相關文章:
王安石《元日》譯文及賞析04-07
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原文及賞析10-20
《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原文及賞析10-16
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原文及賞析10-15
《梁甫行》原文及賞析10-15
介之推不言祿原文及賞析12-09
2020撫州市臨川區(qū)中考分數線06-30
水調歌頭·壽趙漕介庵原文及賞析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