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17年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強化練習題
一、單項選擇題(在下列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最符合題意的,請將其代碼填在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不得分。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
1.以下不能體現小學教育的基礎性特點的是( )
A.小學教育為提高國民素質奠定基礎.
B.小學教育為各級各類人才的培養(yǎng)奠定基礎
C.小學教育為兒童、少年一生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D.小學教育在整個教育中具有基礎性的特點,對于每個公民來說,教育機會是均等的
2.教育行動研究的主體是( )
A.專職的科研人員
B.教師
C.科研群體研究者和個體研究者
D.學生
3.下列關于班級管理的描述,錯誤的是( )
A.班級管理是直線式發(fā)展的靜態(tài)過程
B.班級管理內容主要有班級組織建設、班級制度管理、班級教學管理和班級活動管理
C.班級組織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為了更有效地實施教學活動
D.班級管理的基本功能是調動班級成員的積極性共同建立良好班集體
4.按照朱熹對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解釋,“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就是( )
A.憤
B.悱
C.啟
D.發(fā)
5.陶行知先生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條體現了教師的( )素養(yǎng)。
A.扎實的教育理論知識
B.崇高的職業(yè)道德
C.豐厚的文化學科知識
D.過硬的教學基本功
6.教育目的包括三個層次,居于第三層次的是( )
A.國家的教育目的
B.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
C.課程目標
D.教師的教學目標
7.我國古代內發(fā)論的代表人物是( )
A.荀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8.根據教學評價的參照指標,可分為( )
A.內部評價和外部評價
B.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
C.個體內差異評價和診斷性評價
D.相對性評價、絕對性評價和個體內差異評價
9.在講“平面直角坐標系”時,王老師在講授該知識前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在數軸上一個點可以用一個數來表示,一個數可以表示一個點。那么在一個平面上一個點如何用數來表示呢?在總結這節(jié)課時王老師結出了答案。這屬于課堂總結的哪種方法( )
A.復述法
B.呼應法
C.懸念法
D.比較法
10.“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從事焉。”這句話體現的教學原則是( )
A.因材施教原則
B.發(fā)展性原則
C.鞏固性原則
D.循序漸進原則
11.綜合實踐活動是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設置的 ,自小學 年級開始設置,每周平均課時。( )
A.必修課程3 3
B.選修課程3 3
C.必修課程5 5
D.選修課程5 5
12.從遷移的觀點來看,“溫故而知新”屬于( )
A.順向負遷移
B.逆向負遷移
C.逆向正遷移
D.順向正遷移
13.( )是個體對自身以及對自己同客觀世界的關系的意識,是個性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標志著個性形成的水平。
A.自我認知
B.自我意識
C.自我體驗
D.自我監(jiān)控
14.苛勒等人通過著名的黑猩猩實驗,對學習中個體產生變化的實質及原因做出了解釋,他認為,學習是通過( )過程實現的。
A.試誤
B.頓悟
C.強化
D.聯結
15.小學生心理輔導的主要對象是( )
A.正常小學生
B.嚴重精神病人
C.人格障礙者
D.殘疾患者
16.以下做法小學語文課程不倡導的是( )
A.自主合作
B.生動活潑
C.單一講授
D.豐富的實踐活動
17.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 )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A.數據與整理
B.推理和證明
C.方法和語言
D.計算與估算
18.1-4年級從寫話、習作入手,是為了降低起始階段的難度,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 )和自信心。
A.寫作能力
B.寫作興趣
C.寫作技巧
D.寫作天賦
19.以下哪個選項不屬于學習策略的范疇( )
A.利用音像和網絡資源豐富學習內容
B.設計探究式學習活動,促進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
C.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自我評價,并根據需要調整學習目標
D.制定階段性學習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方法
20.現實中傳遞著大量的數學信息,如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恩格爾系數”、預測天氣情況的“降雨概率”、表示空氣污染程度的“空氣指數”、表示兒童智能狀況的“智商”等,這表明數學術語日趨( )
A.人本化
B.生活化
C.科學化
D.社會化
參考答案
1.D【解析】D項的描述體現了小學教育的義務性特點?忌铚蚀_區(qū)分小學教育各個特點的內涵。
2.B【解析】行動研究是指實際工作者(如教師)基于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與專家、學者及本單位的成員共同合作,將實際問題作為研究的主題,進行系統的研究,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研究方法。其主體是實際工作者,主要是教師。
3.A【解析】班級管理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而非直線式發(fā)展的靜態(tài)過程。
4.B【解析】孔子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宋代理學家朱熹這樣解釋:“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啟,謂開其意;發(fā),謂達其辭。”
5.B【解析】略。
6.D【解析】教育目的包括三個層次:國家的教育目的、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和教師的教學目標。教師的教學目標居于第三個層次,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結束后學生所能達到的預期標準。
7.c【解析】略。
8.D【解析】略。
9.B【解析】呼應法是指教師在導入新課時設疑置惑,而在總結時釋疑解惑。而懸念法是指在教授知識的同時,教師通過設疑引出下堂課要學的內容。二者易混淆,考生需注意區(qū)分。
10.B【解析】發(fā)展性原則又稱量力性原則,也稱可接受性原則,是指教學的內容、方法、分量和進度要適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使他們能夠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難度,需要他們經過努力才能掌握,以促進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題干的描述是該原則的典型闡釋。
11.A【解析】綜合實踐活動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tài)。這是一門以學生的經驗與生活為核心的實踐性課程。綜合實踐活動是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設置的必修課程,自小學3年級開始設置,每周平均3課時。
12.D【解析】“溫故而知新”是先前學習對后繼學習的促進作用,屬于順向正遷移。
13.B【解析】考查自我意識的概念。
14.B【解析】苛勒等人認為,學習是通過頓悟過程實現的。
15.A【解析】小學生心理輔導的主要對象是正常小學生。
16.c【解析】略。
17.c【解析】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18.B【解析】略。
19.B【解析】設計探究式學習活動屬于教學策略,而不是學習策略。
20.B【解析】數學術語不再讓人聽不懂,而是朝著人們能理解的方向發(fā)展,日趨生活化,越來越貼近生活。
【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強化練習題】相關文章:
2017小學教師資格證教育知識與能力題08-18